广东农村金融市场状况调查:乡村振兴期待金融活水
2019-06-21 15:25:18
          资金供给不足 信贷需求不旺
    今年1月10日,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布的《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广东千村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农村正规金融发生率很低。该报告调查的2977户农户样本中,在2017年仅有91户尝试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仅占有效样本的3.06%;最近5年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只有83户,占有效样本的2.79%。
    “广东千村调查”农村金融专题负责人、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马祥博士说,抵押物是一种有效的借贷履约保障,但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往往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加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法治观念滞后,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运转不顺畅,供给和需求无法达到均衡。
    而“广东千村调查”报告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农户未尝试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除了觉得贷款手续麻烦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表现出对大额借款的需求。“事实上,农村经济活动不活跃、市场不发达,也是农村金融‘欠发达’的另一种原因。”马祥称。
    在记者与清远邮储银行、农商行等部门负责同志的座谈中,他们都表达了相同观点。“由于缺乏合格的贷款主体,我们就是有钱也贷不出去。”邮储银行清远分行副行长刘帅称,同时,因为获取客户信息的成本太高,也没有有效地收集到农户的需求信息。
    原因:乡村发展欠活力
    ——银行放贷少动力 产业发展乏支撑
     “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走。”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行长陈元富告诉记者,不得不承认,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没有同步,这种失衡,造成天性趋利的资金大量涌向城市。
    “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对利润的追求使得银行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到城市放贷;而涉农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涉农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前些年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农村经济循环体系。”马祥分析说。
    根据本报记者近年参与完成的《广东县域金融生态报告》显示:多年来,商业银行在农村只想着吸收存款,而不是放贷,导致县域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
    资料显示,2000年前后的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网点在收缩。广东各县(市),除农行外,工行、建行和中行等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从县域撤离了网点或上收了贷款审批权限,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开始大量缺位。
    另一方面,广大农村上一轮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关停或转型;而城市工业的勃然兴起,城市化发展加速,以青年劳力为主的农民工大军形成,造成广东农村的空心化、空壳化。随着生产经营的单一化,农村没有了金融发展的产业户比支撑,需求也随之减少,仅存一些零星的需求。
    
    农村经济的“欠发达”、高风险、低回报,导致金融机构萎缩与资金流失,其流失又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欠发达。
    出路:优化金融生态
    ——唤醒“沉睡资本” 解决“畏贷情绪”
    “这个项目是我们行乡村振兴贷款支持的,由于村上没有资产抵押,我们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推出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流转易’,为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创业增收增加了一条确切可行的融资渠道。”阳山农商行行长许友华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通过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督导作用,积极推动政银保贷款模式,引导广东辖内金融机构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12月末,广东省涉农贷款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涉农金融机构将“两权”、林权、应收账款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开发出“流转易”“金土地”“绿色养殖贷”“乡旅贷”“民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体系,积极开展青年(妇女)创业贷款、红色党员创业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业务,不断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融资需求。其中,广东农商行(农信社)系统开发的“支农支小”特色贷款产品共有834个,自产品推出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超3000亿元,惠及“三农”和小微客户超45万户。数据显示,广东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至2018年末,广东9个试点地区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3129笔、金额56.1亿元;
(来源:经济日报)

服务咨询

  • 24小时客服热线 0757-22223388
  • 信用卡服务热线 400-800-3888
  • 白金卡服务热线 400-808-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