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冲突下大宗商品涨价引发通胀担忧、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加码宽信用预期、固收+产品赎回造成市场负反馈,多重利空交织下,上周前四个交易日10年国债收益率持续调整,上行触及2.86%。在空头情绪走向极端后,周五下午市场突然开始拉涨,后证实是2月信贷及社融数据低于预期,宽松预期再次升温,市场情绪逆转。3月15日MLF利率和1-2月经济数据将为市场提供新的博弈空间。
一、市场回顾
(一)资金面
本周公开市场进行了500亿逆回购操作,共有3800亿逆回购到期,净回笼3300亿。央行连日净回笼,资金价格呈现上行趋势,R001较上周提高13.01bp,R007较上周五提高11.31bp。
(二)债券一级发行
本周利率债(国债+政金债+地方债)发行量提升,受周内空头情绪影响,参与热情偏弱。就发行量看为较上周增加4,882.93亿,较上周增加1,825.61亿,净融资额-294.27亿。10年国开品种全场参与倍数不足3倍。
(三)债券二级市场
全周来看收益率先上后下,地缘政治冲突下大宗商品涨价引发通胀担忧、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加码宽信用预期,债市连续4日下跌,周五受社融数据不及预期,降息预期飙升,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周内收复失地。具体来看,国开3年5年品种下行幅度最大。1年国债下行2.11bp,3年国债下行2.13 bp,5年国债下行2.15bp,10年国债下行2.19bp,1年国开下行0.86bp,3年国开下行5.8bp,5年国开下行4.33bp,10年国开下行1.04 bp。
(一) 3月7日,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3.47万亿元,增长13.6%;进口2.73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7388亿元,增加16.3%。
点评: 2月出口增速较前值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偏强水平。一方面,港口吞吐量仍较强,外贸企业订单仍充裕。另一方面,一季度全球贸易增速虽大概率放缓,但贸易额仍与2021Q4水平接近。但商品结构来看,前期出口强势产品“后劲不足”或与海外防疫措施放松,居民补贴收入下降导致消费减少有关。
(二)3月8日,央行表示:今年央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稳定,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共同发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点评:1、央行利润上缴是常规操作;2、存留利润上缴其实是一种财政政策,类似于去年底的专项债使用后置,实际是一种托底经济的财政政策;3、上缴利润款项没有经历银行金融体系,不能完全算是流动性的投放。所以总体看来,对债市有一定的利空。
(三)3月9日,统计局公布2月PPI同比涨8.8%,预期涨8.7%,前值涨9.1%;环比上涨0.5%。
点评:2月份,受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受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共同影响,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总体平稳;从同比看,CPI上涨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9%,猪肉价格下降42.5%,降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
(四)中国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00亿元,预期22157亿元,前值61700亿元;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中国2月M2同比增9.2%,预期9.5%,前值9.8%;M1同比增长4.7%。中国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300亿元,预期14544.4亿元,前值39800亿元。
点评:从数据看:2月新增社融规模11900亿,同比多减5343亿元,去除基数效应后仍然不佳,显示当前经济恢复仍然有反复。票据和企业短期贷款成为信贷主要支撑力量,确有经济形势和政策推动情况存在。同时,不排除由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所致,需要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额度。M2增速9.3%(前值9.8%),增速回落。M1高增的主要原因是今年过年时间提前导致的取现需求提前,而二月份现金回流银行体系,导致M1增速提高。同时,去除季节效应后,M1增速2.7%仍然有所恢复,考虑到制造业PMI数据大幅走好,可能是制造业企业的活力及预期支撑了M1数据。从而导致剪刀差收窄。
在当前社融及信贷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短期内或将继续维持宽松,甚至不排除未来有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三、债市展望
下周(3.14-3.18)公开市场500亿7D 逆回购,1000亿MLF到期,重点关注近期资金价格收敛情况以及3月15日降息窗口期。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超1000,后续跟进观察近期疫情扩散情况对消费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当前对于未来降准降息预期的交易属于阶段性的博弈,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宽货币向宽信用的持续转化,经济增速的不断回升,债市呈现震荡偏弱的可能性依旧较高,因此当有关宽松政策真正落地后,债市有较大可能性会走出利多出尽的走势。